推进方案
【推荐】推进方案三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推进方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进方案 篇1
通过不断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信息应用系统,开发和利用基础性、战略性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功能完善、安全保密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并以平台为枢纽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政务内、外网和政府站,建立起一套保证电子政务运行的管理、维护和安全保障体系,最终形成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反应快捷的电子政务系统,促进行政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当前工作的重点是:
(一)积极稳妥地建设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形成贯通县级政务部门的电子政务主干网络,实现政务部门相互之间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有效遏止重复建设。通过整合利用现有资源,以公共信息网络平台为基础,科学合理地构建电子政务外网和政府站。
(二)大力推进重点业务系统及信息资源库建设。组织编制重点业务系统、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规划,并根据基础条件,有计划、分步骤启动建设。根据政府机构设置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以网络平台、业务系统和数据库为重点,推进业务整合和跨部门互联,促进资源共享。依托政务网,实现与公安、消防、水利、气象、地震、卫生等应急指挥系统的有效连接,建成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府值班与应急指挥系统。
(三)切实加强政务网络的安全保密体系建设。根据系统安全保密需要,加强信息和网络安全保密工作。制定和完善电子政务安全保密措施和制度,利用相应的安全技术建立保密安全屏障,并形成完整体系,确保电子政务信息网络的安全和保密。
(四)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一切先进技术,要发挥作用,最终都要取决于人。结合政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管理和使用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
推进方案 篇2
在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进程中,**市教委根据**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特点和市委三届四次全委会精神,“六个五”思路大力推进试验区建设。
一、明确“五化”目标
(一)城乡学校建设标准化。制定并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统筹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改水改厕等工程,加快更新教学设施设备,实现城乡中小学用地、校舍建设、设施设备、教职工配置达到规定标准。
(二)城乡教师发展专业化。建立城乡教师发展长效机制和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把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提高师资培训经费比例。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加强师资培训训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师训指导作用,建立城乡教师培养和考核机制,促进全体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城乡教育管理规范化。加强政府对教育的宏观管理,完善教育工作领导管理体制,强化政府教育督导职能。加大依法治教力度,强化教育行政部门执法责任。优化市级教育行政管理,健全农村教育统筹管理机制,健全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深化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
(四)城乡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健全教育服务体系,加强教育行业监管,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健全教育服务绩效评估机制,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城乡教育水平均衡化。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逐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统一城乡教育拨款标准,统一城乡教师配置标准,统一城乡学校建设标准,把每一所学校都办成合格学校。逐步缩小区域教育差距,着力缩小校际差距。把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各级政府重要考核指标,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保证每个学生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二、突出“五个”重点
(一)学前教育以规范化办学为重点,强化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快规范化幼儿园建设,完善学前教育管理制度,增强儿童智力开发和全面发展的基础能力。
(二)基础教育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重点,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切实推进“双高”普九,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努力发展特殊教育,增强城乡基础教育公共服务能力。
(三)职业教育以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优化专业设置,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行业需求、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四)高等教育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五)继续教育以体系建设为重点,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设城乡继续教育平台,创新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形成学习进步的良好风尚,增强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服务的能力。
三、实行“五个”统一
(一)城乡学校建设标准统一。以“区域均衡、城乡共进、分类指导、积极推进”为原则,统一城乡学校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布局选址以及校园规划、建设用地指标、校舍建筑面积指标、校舍主要建筑标准。
(二)城乡学校师资培训标准统一。培训模式以集中培训为辅自学为主,培训手段以“空中课堂”与专家引领相结合,培训内容以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为主,考核办法实行过程考核与学分认定相结合。
(三)城乡学校学籍管理标准统一。学籍档案实行以电子文档为主件、纸字文档为附件,城乡学校学籍注册、成绩记载、转学、休学、复学、退学、试读、毕业、奖励与处分要求一致。
(四)城乡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统一。强化政府统筹责任,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实行城乡学校统一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五)城乡学校质量评估标准统一。围绕学生的成长、教师和学校的发展确定阶段目标,制定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终结结合、单项与综合结合,肯定和激励教师的劳动、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
四、增强“五项”服务
(一)教育行政服务农村教育。教育行政干部牢固树立“境界向上、眼睛向下”的观念,努力当好为农村教育发展服务的忠实服务员。实行包片蹲点式指导和服务,做到摸清农村教育的发展情况,理清农村教育发展的思路,解决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问题,促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
(二)城市教育服务农村教育。建立城乡教育帮扶制度和优质教育资源延伸机制,推动主城区对口支援渝东北、渝东南、渝西地区农村教育发展,实行城镇学校结对帮扶农村学校,不断创新和完善“捆绑发展”、“千校牵手”等帮扶形式和绩效评估机制,推进城市教育服务农村教育工作。
(三)职业教育服务农村教育。全市职业教育紧宓结合区域产业结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善专业结构体系;各职业学校根据农业产业发展要求,整合各种职业教育资源,增加办学实力,为农业产业化培养更多的适用性人才,努力为农业产业化服务。
(四)高等教育服务农村教育。加强校地合作,帮助区县作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区县培养和输送人才,帮助区县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指导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农民致富。
(五)远程教育服务农村教育。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育质量;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同时,加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系统的深度开发应用,探索多种形式服务“三农”,促进农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推进新农村建设。
五、推进“五个”倾斜
(一)经费投入向农村教育倾斜。新增教育经费的70%以上用于农村教育。加大市级财政对区县(自治县)教育投入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建设项目和资金重点向农村地区、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倾斜。
(二)骨干教师向农村教育倾斜。完善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制度,鼓励和引导优秀大学生到“两翼”地区农村学校任教。加强农村缺编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每年选派师范类及相关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到乡镇学校工作。市和区县(自治县)每年组织城镇教师下乡定期支教。
(三)职称评定向农村教育倾斜。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倾斜,将农村中学、小学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岗位结构比例确定为1:3:6和0.2:3:6.8。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以及参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应有在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
(四)评优名额向农村教育倾斜。完善城乡教师评优选模办法,提高城镇教师评优条件,扩大农村教师评优指标,充分调动城乡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五)福利待遇向农村教育倾斜。完善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保障机制,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落实并规范教师绩效工资和政策性津补贴,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和安居工程试点。
六、达到“五个”一样
(一)校园环境一样美。统筹制定校园规划,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校园环境建筑风格现代化、育人阵地人性化、运动场所标准化、绿化地带自然化、文化长廊人文化。
(二)教学设施一样全。城乡学校按照统一标准,配齐教学设备设施,让城乡学校师生享受一样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用房宽敞、功能用户房专一、生活用房齐备、实验设备足够、实践基地充足。
(三)公用经费一样多。实行城乡同类学校学生公用经费一个标准,并对生源较少的边缘农村学校适当倾斜。
(四)教师素质一样好。合理调配城乡学校师资,加强城乡学校教师交流,制定并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缩小城乡学校师资水平差距。
(五)管理水平一样高。加强城乡学校干部互动交流,加强对农村学校的干部培训,建立健全城乡学校一体化管理模式。
推进方案 篇3
一、实施时间
20xx年全年
二、具体内容
1、开展 “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宣传工作。20xx年是第二十五个“世界水日”,今年联合国确定 “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Wastewater(废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
计划3月份利用微信、水利局网站、防汛平台、新闻媒体、广信大厦电子屏幕、展板等媒介发布信息,大力进行水法宣传报道;在全市水利系统开展水利知识竞赛;组织人员进学校、进社区开展节水知识宣传等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节水教育和实践活动,使广大群众了解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紧迫性,树立“爱水节水”的观念,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计划3月22日在xx市水利局举办大型水利知识竞赛活动,参加人员为各县市区水利(水务)局。竞赛内容以新颁布的《江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江西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为主,涵盖水利有关法律、政策及相关知识。竞赛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附加题三部分,根据最终得分评选出各奖项.要求每个县市区水利局都要派出三名人员参加,在3月15日之前将参赛人员名单上报至xx市水利局水资源科。
2、推进“三条红线”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建设资源水利。以水资源开发、配置、节约、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促进水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使xx市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计划5月份之前,在xx电视台完成专题报道一次;在xx日报发文一篇。
3、开展xx市入河湖排污口集中整治工作。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全市105个入河排污口登记、合并、论证、审批、拆除或关停工作,严厉打击非法设置入河湖排污口和偷排、不达标排放行为,进一步加强入河排污口的规范化管理,最终使河渠内的水质稳定达标,河道水质普遍改善,提升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
计划6月底之前完成全部排污口集中整治工作。
4、召开全市水资源管理工作座谈会。根据20xx年我市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深入分析20xx年水资源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水资源管理重点工作任务。
计划8月份之前召开全市水资源工作座谈会。
5、召开水资源论证编制单位及评审专家座谈会。根据20xx年我市水资源论证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20xx年水资源论证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市水资源论证工作水平。
计划12月份之前召开水资源论证编制单位及评审专家座谈会。
6、开展节水型载体建设工作。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全面推进各行业节水,为实现我市节能减排目标提供可靠保障。在全市重点用水工业行业推进节水型企业建设工作,引导企业加强节水管理和技术进步,加快转变工业用水方式,带动行业用水效率的提高;继续推进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设,加快推进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加快推广普及生活节水器具,强化生活和服务业节水;强化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积极推进其他用水大户计划用水。
7、完善农业灌溉节水管理制度。加强农村水利工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已建市管大型灌区发证和灌区取水监控计量设施安装工作;开展一次大型灌区取水日常监督管理。各县(市、区)水利局根据中型灌区取水许可管理权限;认真完成辖区内灌区取水许可工作清查、梳理工作,制订推进工作方案。
8、开展xx市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立足xx市特色,定期遴选发布我市用水产品、重点用水行业、重要公共机构及大中型灌区的“领跑者”名单及其水效指标,表彰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先进工作者,并积极推荐我市符合条件的用水产品、企业和灌区进入市水效领跑者目录,通过标杆引领、标准引导、政策鼓励、强化宣传,鼓励相关用水单位学习、赶超水效领跑者,带动全市用水效率不断提升,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与发展。
9、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快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总量指标管理和强度致电管理。各县(市、区)结合已开展的水量分配成果,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落实到行业、大户、流域和水源;制定年度控制目标,全面分解、落实用水效率指标控制体系,严格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强化行业和产品用水强度控制。
10、稳步推进水权制度改革。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坚持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加快推进我市水权试点工作,明晰水权,建立和完善水权制度体系,构建行政管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水权制度体系,维护用水者权益,以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支持xx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有关要求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县(市、区)水利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把节水管理、节水宣传作为重点工作,并相应成立活动领导小组,明确各自任务,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加大力度,扩大宣传面。各县(市、区)水利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深入到机关、企业、社区、学校等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水宣传活动,要进一步扩大宣传面,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节水活动,增强节水意识,使节约用水成为自觉行为、良好习惯和社会美德。
3、加强培训,确保长效节水。各县(市、区)水利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节水技术的普及,充分利用各级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微信等媒体对新的节水技术进行普及,从农业灌溉节水、城镇生活节水、工业企业节水等方面开展节水技术的推广教育,切实把节水工作落到实处,完善节水制度,确保节水工作的长效性。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