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列子〉》全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列子〉二则》全解
【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杞人忧天:杞国的一个人担心天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崩坠:崩塌坠落。
身无所寄: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依托。
废寝食: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晓:开导。
积气:聚积在一起的气体。
屈伸:(四肢)弯曲伸展。
行止:课文里是行动、活动的意思。
奈何:为什么。
只使:即使。
有所中伤:有被击中受伤的机会。中,打中,击中。
奈地坏何:地塌了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把……怎么办。
舍然大喜:放下心来显得非常高兴。
衣素衣而出:穿着白衣服出去。第一个“衣”是动词,穿衣服。第二个“衣”是名词,衣服。
犹是:也像这样。
向者:从前,前些时候;刚才。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列子的来历:列子也称列御寇,或称列圄寇,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于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修道:列子之学,本於黄帝、老子为宗。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著作与成仙:列子著书有旧本二十篇,多寓言。刘向去其重复,存者八篇,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务崇不兢,合於六经元号列子书曰冲虚至德真经。唐玄宗天宝年间诏封为“冲虚真人”,宋宣和加封列子号为冲虚观妙真君。
2、关于《列子》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的论集,原书早已失传。现在的《列子》八篇是后人根据有关资料编著的,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列子》一书虽然主要是缀拾古代典籍而成,然而经过作者的精心剪裁,却形成了独立的思想体系,在我国哲学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书中继承前代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在某些方面,其辩证思维的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列子》中反映的片断的心理思想也值得重视和发挥。
《列子》在古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列子》内容很繁杂,除了谈神仙佛老,谈自然现象的,更多的是大量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纪昌学射”、“鲍氏之子”等,形象鲜明,寓义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意义和思想价值,至今脍炙人口。有些故事虽然取材于其他著作,但经过改写润色,比原作的文学性大大提高了。如“狙公赋茅”的故事,在《庄子·齐物论》中,只有这样寥寥数语:“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列子·黄帝篇》则把它扩展为一篇结构完整的寓言,写得有声有色。故事说:“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匠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今人严北溟、严捷有《列子译注》。该书注释简明精当,尤其是对《列子》思想的阐释独具只眼,超迈前人。译文严谨、准确流畅,是研究《列子》一部很好的参考书。
【第二部分: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杞人忧天》
杞人担心天坠地崩,身无所寄,而寝食不安,传统认为,这是庸人自忧,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世用“杞人忧天”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杨布打狗》
杨布穿着白脱衣服出门,穿着黑衣服回家,他家的狗只看衣服不看人,因而对他“迎而吠”,这则寓言批评了现实社会中的'很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二、写作方法
⑴两则寓言的寓意:
《杞人忧天》: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杨布打狗》:批评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⑵两则寓言都是从两人的对话中引出故事,从故事中揭示寓意,寓意都隐藏在故事中。
⑶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⑷如何理解“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不要打它,你自己也会是这样的。刚才合情合理你的狗白着出去,黑着回来,你难道会不觉得奇怪吗?这句话揭示了一种现象: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⑸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三、参考译文
《杞人忧天》
杞国有一个人担心天会崩塌坠落,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依托,(因此)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担心他(身体)的人于是前去开导他,说:“天,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到处都有气体。就像是四肢弯曲伸展和自由呼吸,整天在空气中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它会崩坠呢?”这个人说:“天果真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那么日月星辰就不应当坠落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只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之中有光耀的,即使它坠落了,也不会造成伤害。”这个人说:“地塌了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聚积在一起的土块,四处都塞得满满的,没有地方空着,你整天踩踏着它,整天在地上行走,为什么还担心它会塌呢?”这个人放下心来显得十分高兴,开导他的人也非常高兴。
《杨布打狗》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有一天穿着白衣服出门。天下起了雨,他脱下白衣服,穿着黑衣服回家。他家的狗不知道是他,迎着他叫了起来。杨布很生气,准备打它。杨朱说:“你也不要打它,你也是这样的。如果刚才让你的狗白着身子出去,黑着身子回来,难道你就不奇怪吗?”
【第三部分:类文品读】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北,河阳之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此自,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极言两座山之高大的句子是 。
2、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
3、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 ) 惧其不已也( )
其如土石何( ) 帝感其诚( )
之: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
笑而止之曰( ) 毁山之一毛( )
4、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
5、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
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
6、“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7、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之一毛:山上的一根草。
B、固不可彻:固执得不够彻底。
C、孀妻弱子:寡妇孤儿。
D、无穷匮:无穷无尽。
8、下列句意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不实惠呀。
B、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我死了,有儿子存在。
D、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一边答应一边逃走了。
(参考答案:1、方七百里,高万仞。 2、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略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献疑;关心;解决土石问题;责难;嘲讽;阻止愚公移山。 6、顶针;C 7、B 8、B)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