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舌的授权》读书笔记
《唇舌的授权》读书笔记范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唇舌的授权》读书笔记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唇舌的授权》读书笔记1
跟岗学习进入尾声,繁忙之中我逼自己写下了这篇读书笔记。我觉得《唇舌的授权》一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敏锐独到的见解,轻盈灵动的文字,不时显现、散发出真诚质朴的光辉。
书中以随笔形式记述了作者本人的所见所想,既有其本人的教育成长故事,又有小孩及他人的受教育和教育经历。虽显得琐碎,却是以小见大。作者信手拈来,在平实而深沉的笔调中,不时闪现出教育人理性的忧思和哲人的智慧。
有对教育现象深深思索的:“所有的教育改革如果寻取教育之外的荣誉,这样的改革大凡都免不了他律化。这样的改革也只能是叶公好龙式的,最大的受害者则不可避免的是那些正在"期待之中"的的孩子。”
有对教师生存状态惺惺相惜的:“在福建省某县因为某位老师的亡故,而诞生一句在教师中流行的格言,我想有必要把它记录下来。事情是这样的,这位女教师在床铺上改作业,突然心脏病发作,去世了——这句格言便是:就是死去了,脚尾还有一堆作业。惠安的老师说最好用闽南话读,才能真正读出其中的意味。”
有对教育丑陋现象痛斥式描述的:“电视报道,江西南昌某中学李姓教师因为学生背不出数学公式,罚8位学生每个公式抄1000遍,共计6000遍,李教师认为这样做很有效果,更绝妙的是其中被罚的一位学生竟能一只手握两支笔同时写出两行公式,据他自己介绍,因为从小就经常被罚抄,"练出来的"。这是什么样的教育啊?”
当然也有许多忧国忧民式的沉思,而这往往令人感到一丝敬畏。“因为大限在前,生命才显出意义。因为大限在前,教育必须格外谨慎。可是我们总是一不小心,就已滑入了河流下游最深的泥潭。”“人们总是告诉我,一切正在向好的方向变化。人们从自己的日常起居和指尖正握住的事物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可是为什么,我却时常因为无助的孩子,无助的教育,需要凄厉的哭泣?”
《唇舌的授权》读书笔记2
读自然亲切的文字,对我来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唇舌的授权》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阅读此书,对我来说,的确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因为,人会期盼一份来自亲历的述说,期盼一份来自内心的清澈。
书中敏锐独到的见解、轻盈灵动的文字,不时显现、散发出真诚、质朴的光辉。灿烂,但不耀眼,有着一种不肆张扬的美。书中记录的是他成长的经历,还有他作为父亲,作为教育研究者,作为教育刊物的编辑,对于社会,对于生活,对于教育的观察、感悟与思考。
作者以敏感的心捕捉纷繁复杂的教育世界的新事物、新问题、新趋势。以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以诗意的语言描绘日常的生活,书中充满着有韵致的笔墨情趣,读来丝毫不觉有枯窘之感。
读《唇舌的授权》,经常会读到一些令人悠然心会的阐释或命题,领悟到一种理智的美,深邃的美,把教育中一些作为教育工作者都忽略麻木的地方指了出来。而自己作为一名置身之中的教师,却很少对此引起过重视和深思;下面我谈几点感想。
“在教育中对学生的爱首先意味着:给予学生正确把握自己与把握各种复杂关系的可能性,它是在正道上的开启。爱也就是相互学习与相互成全。所有的美德与理想品格,均是教育的结果,在精神沦落的地方,教育的沦丧必定先于一切而又罪孽最为深重?
“我想这是一个容易自足的团体,单调,人生容易达到极限。转身,让人经常看到的就是往衰老走去的背影。有时,看着女孩子们,初为人师,灿烂的面容,同时羞怯,一种独特的、令人难以忘怀的羞怯,我就知道她们选择了一个错误的工作,不会过多久,她们便无力摆脱自己的疲惫了。”我认为作者以质朴和真诚表白了投身教育工作,更多的是出于对教育的恐惧而非热爱,什么是热爱?往往是多挂于嘴边而非内心。
“现在很多人宁愿相信数据,不是书中自有颜如玉,而是数据之中自有“颜如玉”,不是数据毫无意义,而是数据的意义已经异化了。所有教育之外的意义都更诱人心魄,也更易于使执教者忘记了课堂中丰富多彩的人。”我们质疑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中考、高考的应试指挥棒,面对数据“高于一切”的弊状,确实会忽略教学本身的创造过程,作为教师的我们对现状也无可奈何,唯一的是做好自己的工作。
“没有任何一个职业,象教师一样长久地对一个人产生影响,也没有任何一个职业,象教师一样需要在体制化的各种纷繁复杂的应对中渐渐地变得面目模糊,他既不是作为群体而存在,也不是作为个人,只是被动的中介。是时代境遇中宿命化了的传声器。”说的真好,我们老师不可能影响全部学生,至少也能影响大部分学生,这已足以使我们老师满足也。当物质离我们很远时,我们总要找点“满足”,同行们,你们说是不是呢?
“因此我也常常思考自己的生存方式以及生命的终极意义,许多事情我们已无能为力,我们唯独能做的就是耕好一亩三分田。”我读后欣然一笑,好贴切,很多无奈你还要心底宽。
“我认定对老鼠的恐惧,是后来受教育的结果。”我的天啊,我是不敢说这样的话,我怕很多老师误解了,我认为张文质老师不是说我们老师的,而是说我们现在的困惑又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新闻炒作的一小孩被车压了,好多人看见了而又视而不见呢?就是一个“怕”字;社会道德和社会的爱不是我们老师和某一个学校能解决的问题。美国大亨彼尔盖茨有几句话说的很好“社会充满不公平现象。你先不要想去改造它,只能先适应它。”(因为你管不了它)。“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成就以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尊。”(因为你越强调自尊,越对你不利)。“当你陷入人为困境时,不要抱怨,你只能默默地吸取教训。”(你要悄悄地振作起来,重新奋起)。
书中对于生活片段的追忆,连缀成一幅幅令人感慨唏嘘的画面,娓娓道来,把我们带入瞑想和遐思。美好的心情,以至美好的心灵是需要美好的事物,以及记录那些美好情愫的文字去滋润、去温暖、去感化,去一点点一滴滴地浸染、沉淀的。“远远的,学校是一个美丽的风景;远远的,学校是一个希望。”这就是典型的张文质的表达,有一种厚重而透彻的感觉,行文平实流畅又使得阅读过程很愉快。
最后要说的,“《唇舌的授权》虽然仅仅是张文质先生亲历的随笔,但是它却像一把锋利的刀刃,划开了时代教育的肌肤,划开教育中的教育者的肌肤去体验到生命的痛,让我们更关注教育,为成长的生命负责,去从新思考教育的价值所在。
好书共分享,此书值得品尝!
《唇舌的授权》读书笔记3
“唇舌的授权”很容易让人想到爱尔兰的诺奖诗人西蒙斯·希尼的那篇关于诗歌的著名随笔:舌头的管辖。虽说它们所涉及的内容大为不同——前者集中在教育领域,后者则发力于诗歌身上——但这两个古怪的“标题”所运用的相同的修辞还是给人的联想提供了捷径。这种联想或许并非毫无道理。回顾一下张文质的大学中文系背景和他的写诗经历,人们或许会为自己的这种联想而略感放心。
“唇舌的授权”这一短语的发明权要归功于作为诗人的张文质,而汇聚到这本书里的其他文字才属于作为教育者的张文质。我们首先得承认这个短语具有出奇制胜的效果,然后我才要辨别其中艰涩的含义:什么叫唇舌的授权?先来看看书中作者的一段原话:
“我们现在的(教育)写作,往往是一种应付式的,我把它称为命令式的。这种写作,不是出于你内心的触动,不是在你写完以后感觉到是为将帮助我、陪伴我或者认出我是谁的这样一些读者而写。……“授权”,就是要表述一切,要表述在教育领域,在思想领域,在个人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我想,这种表述一切的权利,与那种不断窄化的、特别理性化、技术化、知识化的写作是大相径庭的。越是有批判性的东西,越是有新思想存在的写作,它才有可能触动读者,触动读者的一种回应,一种互动,一种真正的发自内心的交流的欲望。”
这段话大概能让教师们想到每学期必交的论文、案例等,这些出于惯性和形式的行为虽为教师所憎恶和接受,但很少有人作出深刻反省的。长期以来的教育积习使得“教育写作”这样一个命题向着“技术化”和“形式化”的方向不断靠拢,它缺乏新鲜活泼的生命,这正是张文质所厌恶和反对的。因此,他认为教育写作可能是走进了一个误区:
“你不会感到有一种思想在搏击,有一种思想在萌芽,或者有一种思想在诞生,在碰撞,在裂变,这些痕迹都看不到了。”
基于此,张文质认为教育者有必要重新打量“教育写作”,有必要将“教育写作”从公共的写作和话语系统里面剥离出来,来一次“教育写作的自我授权”,即,不需要有规范的模式,做到“我手写我心”即可。这种“授权”来自于“唇舌”,而“唇舌”是自由的,因此我们不妨把“唇舌的授权”理解为:自由表达,真实尖锐。为此,张文质甚至说:
“对于教育写作,我宁愿看到的可能是混乱的、不清晰的,不是那么理性的,但却是真实的尖锐的素质”
这并非是张文质的矫枉过正,也不是张文质对理性的厌恶,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对“教育写作”中自由、活泼、真实、尖锐、深刻、预见性等优秀品质的极度渴望。
当张文质深刻地反省了自己和教育界的写作现实后,当他找到了自己的“真理明灯”后,就意味着在思想和理论上他拥有了坚定的方向和基础。解放了头脑之后,就必须解放手脚。换句话来说,在确定了“教育写作”的内容(写什么)后,他还必须要为“教育写作”找一个恰当的形式(怎么写):什么样的形式才符合他所谓写作中的自由、尖锐、深刻?他在《1997年教育手书》里写道:
“1997年6月27日晚,我突然萌生了写一部散乱、随意、信马由缰式教育笔记的念头。它完全来自俄国作家瓦·洛扎诺夫的启迪。……(他的)《落叶集》及《隐居》的片断则像闪电一样击中了我。我愿意是这位风格独特、思想深邃的作家拙劣的模仿者。”
在完成了他所想写之书后,他又说:
“洛扎诺夫的《落叶集》则像闪电般照亮了我教育写作的旅途,我的《唇舌的授权》就像是它遥远而笨拙的回声。”
我手里有一本洛扎诺夫的《落叶集》,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它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一部奇书,以“自由、随意”著称,其中多是记载作者的沉思所得,类似蒙田的《随笔集》,但相较于蒙田的《随笔集》,《落叶集》更加短小,甚至凌乱而毫无章法,且没有标题,也许这就是“自由思考”的外在表现吧。张文质通过模仿《落叶集》的外在形式来强化着自己对那种刻板、规范的教育写作的反叛,也强化着自己对自由思考的欣喜。
《唇舌的授权》的内容多为作者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感思所得,涉及面广而深,“儿童教育是作者笔触最敏感的痛点。”他给我们提供了看教育的三个视角:纯粹学理的;实践的;跳出圈外的。因为对于教育现实了解得过深,所以对于教育充满了深情的忧虑,张文质曾说:“除了是一个忧思者,我可能什么都不是”,但这种忧虑却并没有表现为抱怨,改用诗人艾青的一句话来说是: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教育爱得深沉。
也正如学者黄克剑所说,对于这本书,“倘若是一位诗人,你也许可以从这里读出别一种诗意;倘是一位不苟的从教者,你也许可以从这里感受得到那种为教育的深情眷注所引发的难以自已的悲剧感。”是的,悲剧感,深深的!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